南門尋常小學校舍位於臺南市中西區、日治時期的南門町,於民國九十年(2001年)7月16日公告為臺南市歷史建築。該建築在臺灣日治時期時是「南門尋常小學校」(台南第二尋常小學校、南門國民學校),二次大戰後曾一度作為臺南市政府,現為台南市立建興國民中學的校舍。
沿革
南門尋常小學校在日治時期的大正四年(1915年)4月申請設立,當時是叫作「台南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」,為專供日人子女就讀的學校[1]。由於當時還沒建好校舍,便暫借第一尋常小學的校舍(今臺南一中校舍)上課,直到大正八年(1919年)校舍完工後才遷入新址。
後來因教育制度更改、以及當地於臺南市町名改正,該校於大正十年(1921年)改稱為「南門尋常小學校」。而因昭和九年(1934年)增設了高等科,所以又改稱「南門尋常高等小學校」,後來到了昭和十六年(1941年)又改為「南門國民學校」。
後來二次大戰後,學校本身於民國三十四年(1945年)12月1日遷移到今臺南市永福路二段86號,改名為「臺南市中區第二國民學校」;民國36年(1947年)2月1日,又改為「臺南市中區成功國民學校」,但該年9月又改為「臺南市中區永福國民學校」,即今臺南市立永福國民小學。至於校舍本身成為了臺南市政府廳舍使用;一直到民國五十八年(1969年)向中華民國空軍收回原臺南州廳,方遷至該處辦公(即今國立臺灣文學館)。而民國六十二年(1973年)又曾進行全面整修,對結構進行補強並抽換了樓板與屋頂。
臺南市道路「府前路」即因道路在戰後重新命名時,市府座落在此而訂。唯市府遷走後,現址由建興國中使用至今但道路名未易。
資料來源--維基百科
112年啟動歷史建築原南門尋常小學校舍本館修復工程(圖片來自台南市政府)